红茶的品质和成分
发布时间 2012-09-14 浏览 6711 次
~13%左右时,茶汤通常红艳明亮。

红茶茶汤冷却后,往往会产生“冷后浑”现象,是茶汤浓度好的标志。这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分别与咖啡碱络合形成乳状物,析出沉淀或悬浮于茶汤,这些物质易溶于热水,但不溶于冷水。冷后浑的程度取决于茶黄素、茶红素总含量;乳状络合物的色泽随茶红素与茶黄素的含量比值而异,比值小色橙黄,比值大色灰暗。

红茶的叶底色泽】形成红茶叶底色泽的色素成分,主要来自多酚类的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结合的沉淀物,也有来自多酚类自身不溶性聚合缩合物,以及其他有色化合物。多酚类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在发酵过程中均能与蛋白质结合,由水溶性变成水不溶性,结合物颜色分别为橙黄、棕红、暗褐。红茶的叶底色泽,以红艳或红亮为佳;色泽红暗、乌暗、花青为差。

叶绿素在萎凋过程,除部分产生水解外,大部分在发酵过程伴随着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产生脱镁而被破坏,消失量约为鲜叶的70%~80%,剩余的在干燥阶段的水热作用下,又继续降解变色。在正常情况下,叶底叶绿素含量是很少的,残留部分,被量多的多酚类氧化色素结合物所掩盖,显不出绿色。

红茶的香气】红茶的香气一般为甜香,要求清鲜高爽。因产品种类、鲜叶品种、产地、季节等不同,有的具有特有的花香或蜜糖香。

红茶香气的芳香物质,已知的成分有300多种。含量比鲜叶稍低,但芳香成分的种类数量比鲜叶高5倍多(芳香物质组成中,富含醛类48种、酮类43种、含氮化合物41种、酯类38种,其他含量较多的有机酸类24种、杂氧化合物17种、内酯类15种等。在红茶制造中,芳香物质种类增加最多的是醛类、酮类和含氮化合物,比鲜叶增加40多种;醇类、酯类成分也成倍增加。对红茶香气有帮助的内酯类15种,杂氧化合物17种,是鲜叶中没有的)。

红茶香气形成,第一阶段,发生于萎凋发酵过程,尤其是发酵阶段。香气的由来,有酶促氧化作用、水解作用、异构化作用生成的系列产物;还由于儿茶素等多酚类的氧化还原作用生成的系列产物。第二阶段,发生于干燥过程。由于水热反应生成的产物等。鲜叶的芳香物质,制茶中大量转化或挥发逸失,仅部分参与成茶的香气组成。红茶香气形成比绿茶复杂得多,香气组成成分也比绿茶多近三倍。

红茶的香气,在经鉴定的芳香成分中,没有一种成分类似红茶的香味,由此说明,红茶的香气,是内含芳香成分的综合表达。但不同产品的红茶,由于芳香物质组成及其含量比例不同,香型表现各有特点,所以应有各自的特征性成分,(一般认为,对红茶特征香气有重要作用的成分有:沉香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甲酯、茉莉酮内酯、二氢化海葵内酯、茶螺烯酮、β-紫罗酮等)。

红茶的滋味】红茶的滋味,有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两个类型。工夫红茶以浓醇、鲜爽为主;红碎茶以浓强、鲜爽为主。这是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工夫红茶叶组织的操作程度较轻,发酵时间较长,干燥叶温较低,滋味较为醇和;相反,红碎茶叶组织操作程度高,发酵快速一致,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收敛性物质含量多,故风格不同。

构成茶汤“浓度”的水溶性物质,有多酚类(主体是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双黄烷醇、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水溶性果胶、有机酸、无机盐及少量的水溶蛋白等。“浓度”即“浓厚”的程度。茶汤中可溶发报物质含量高,也就是水浸出物多,其中主要物质如多酚类及其氧化物及其他呈味成分高,则浓度好。作为一种风格“质感”,浓度成分中,个别的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并由此派生出“浓醇”“浓强”“鲜爽”等等。

形成茶汤“鲜爽度”的重要成分是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与咖啡碱的络全物等。“鲜”来自氨基酸、双黄烷醇、可溶性糖等;“爽”来自儿茶素、茶黄素、茶黄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等。

茶汤的“强度”构成,包括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双黄烷醇、黄酮类和酚酸类等。它们的共同特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收敛性。而茶汤的强度与收敛作用相关。形成强度的成分中,最重要的茶黄素、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某些类型的茶红素等收敛性成分,以及与其他滋味成分的协调关系。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