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英伦红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之一
发布时间 2011-06-21 浏览 15392 次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装,从此喝红茶成了皇室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把饮用红茶引入上流社会,武夷红茶开始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

  早期的伦敦市场只有武夷红茶,别无其它茶类。有资料显示,英国1664年只进口武夷红茶两磅多,在以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仅进口271磅。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加之运费昂贵,再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119%,因此,遂有“掷三块银饮一盅”之说,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豪门富室。既然茶叶如此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用中国茶招待宾客,成为炫耀富裕的最佳方式。当时,英国名媛淑女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镶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子,即使是泡茶也由女主人亲自主持,惟恐佣人顺手牵羊偷茶叶。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初到英国的法国外交官被某公爵夫人请去喝下午茶,当他喝到第14杯时腹胀难忍,只好求夫人手下留情无论如何不要再添了。原来,这位法国外交官不懂英国人的饮茶规矩,每次“干杯”后并没有将茶匙放进杯中以示终止,不知底细的公爵夫人只好不停地续茶。其实,岂止是那位外交官腹胀难忍,公爵夫人更是痛惜她那昂贵的茶叶

  到了18世纪,英国政府终于降低了茶叶税,从而结束了茶叶只是贵族富豪享用的历史。红茶成为中国输入英国和向西方各国输出的主要茶类。在红茶中“武夷茶(Bohea Tea)”成为“武夷红茶”的专有名词和中国茶叶中最受欧美欢迎的抢手商品。有一个时期,只要英国东印度公司运输茶叶的船只一到伦敦,伦敦街头就能听到一声声“武夷茶,先生,新到的武夷茶”的叫卖声。红茶贸易的大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滚滚财源,早年来华的英国商船运载的白银通常占九成以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一度造成中国钱贵银贱,也因此成为中英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武夷红茶不仅俘虏了英国人的嘴巴,更抓住了他们的心。1711年,英国诗人A·波普(AlexanderPope)将赞美武夷红茶的心情凝聚成诗:“佛坛上银灯发着光,中国瓷器里热气潮漾。赤色炎焰正烧着辉煌,陡然地充满了雅味芳香。银壶泻出火一般的汤,这美妙的茶话会真闹忙”。1725年,诗人爱德华(EdwardYung)作诗这样描述美女喝茶的情景:“鲜红的嘴唇,激起了和风;吹冷了武夷茶,吹暖了情郎,粉指举起茶杯时,大地也惊醒了。”大诗人拜伦曾说:“……我一定要求助于武夷红茶……”

  茶在英国也是画家们描绘的好素材。1792年,伦敦画家爱德华兹曾描绘牛津街潘芙安茶馆包厢中的饮茶景象,一个浓妆艳服的女子,正从一个男子手中接过一小杯茶,桌上还放着中国的陶瓷茶具,另一女子则正同她耳语,画面还可见其它包厢中的男女茶客品茗嬉笑的图景。此画当时在伦敦反响很大,曾博得观众的喝彩。

  英国的武夷红茶热潮,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锡兰、印度甚远,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武夷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英国文学艺术的主题中,也体现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英国人首次直接从厦门港进口小种红茶,开始依厦门口音称茶为Tea,然后称产于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为Bohea Tea。尔后,英语中因此产生了许多与tea有关的词组,如:tea pot(茶壶) 、tea cup(茶杯) 、tea tray(茶盘) 、tea poy(茶桌) 、tea spoon(茶匙) 、tea caddy(茶罐) 、tea towel (茶巾) 、tea cloth(茶桌布)、茶商(tea dealer)等。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