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文化支撑
发布时间 2013-12-07 浏览 6696 次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据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莽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的人,是唐威通三年(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的景东县城,景东城即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所在地,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首次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涮在其著《滇略》中,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至此普洱茶的雏形已成,制作已经"蒸而成团",结束了"无采造法"的时代。并且成为一种上至这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饮品。至清代,则是"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阮福《普洱茶记》)普洱茶以贡茶的身份一举成为清宫中统治阶级的宠儿,"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内上行下效的饮茶风尚。雍正初年,普洱府的设立,对普洱贡茶的制作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尤大。他曾作诗云:"唯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由于普洱茶形制独特,在京城数量稀少,因此乾隆皇帝常将它作为赏赐外番或外国使节的礼品。朝鲜学者李圭景(1788一1856)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写道:"今燕都(指北京)茶品之藉藉盛行者,普洱茶为第一,白毫茶为第二,青茶为第三,黄茶为第四 "即使在外国学者的眼中,普洱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茶品中的翘楚。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