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茶叶分类用一句话概括,十分科学、极其复杂。茶学作为大学的一门学科属于农学范畴,发展到今天将近70年的时间,今天社会上知道这个学科的人还是很少,基础的学科概念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普及,为了便于社会了解茶,2014年质监总局发布了新的标准《茶分类》将茶分为七大类由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精准定义分类是为了能深入的探讨,所以当今我们要了解六大茶类与七大茶类的分类系统,这个要印在脑海之中,才是理解茶的前提,分类看似简单想要理解不易。
今天市场火热的普洱茶,其分类的争论,源于大历史节点的变革,出发角度不同,我们从动态看,普洱这一概念大量使用是在清代,指的是一个地域产品,当时的地域名称具有类别属性,按采摘季节与原料嫩度的芽茶与叶茶分类代表等级,当时的名品皆是芽茶主要最为贡茶使用,唐宋的主体形态团饼茶类,到清朝时其他地域很少见,却在普洱茶产区得以保留。
建国以后,有了定性的六大茶类,要对其工艺属性进行划分,作为原料的晒青毛茶,根据工艺杀青、揉捻、晒干,属于六大茶类的晒青绿茶,20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严格意义的熟茶,那么晒青毛茶不发酵制成砖茶、饼茶、沱茶、就称为绿茶紧压茶,按陈椽教授绿茶分类里含有紧压绿茶,过去计划经济外贸出口都统计到绿茶类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熟茶,有精制工艺阶段的发酵,普洱的发酵陈椽教授称为干坯发酵其属于黑茶,这样就复杂了,一种茶两种类型的工艺,首先要区分开分类概念与商品名称概念,以当下讲普洱是商品名称概念不是分类概念,分类就是指男性与女性这样的类别概念,自己的名字就类似于商品名称概念,在逻辑上分类概念与商品名称概念属于两种类型。
依此普洱商品有黑茶工艺与绿茶工艺两种,动态的看事物会有惊喜的收获,你想一下在大中国,食品是什么时期开始有保质期了!对普洱的不解源于我们对于“保质期”的偏好,工业化的食品很多不能长期保存,才有了保质期,普洱经过存放还会喝,就出现了界定类别的难题,生普作为绿茶的属性,怎么界定存放后的属性?云南大学生物学教授高照观察生普十逾年,发现生普后期陈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转变,与黑茶发酵工艺类似,所以经一定自然发酵也可称为黑茶,做为科学研究必须定量原则,如果陈化需要期限,那依十年为判断依据,学习前辈可好!我的母校天福茶学院的首任校长刘勤进教授,2004年制定的普洱茶行业标准,即对普洱生茶有时间的限定,以着眼长远发展,农产品在工业时代以技术为第一特征,而传统的农业社会更讲究地域特征,这是当今看待同样事物有不同视角的深层原由。茶行业部分企业商品名称的品牌化和去地域化,也是现代工业发展推动的结果。
科学的分类不妨碍我们喝茶,求真的态度是为更好地发展探索未来,我们只能说普洱的属性极为复杂,难以单一概括,它属于分类的特例,作为美味的追求普洱生茶放老有文化深层次的享受,这种中华文化的包容她的美不需言语。(作者:马博峰,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