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之“前世”与“今生”
发布时间 2011-07-14 浏览 5012 次
练猴子攀崖采摘,采茶猴身着红背心,因此得名。还有一种传说,唐朝初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夜宿武夷山天心庙,半夜时分秀才突然腹痛难忍,庙中住持急忙泡来一碗茶,秀才喝下顿觉一身轻松。秀才考取状元,衣锦还乡时,就将身着之红袍披在那棵解除他病痛的茶树上。

  “而现在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产大红袍的茶树嫩芽呈紫红色而得名。”今年已66岁的叶启桐说。

  从历史的尘埃中一路走来的大红袍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历经了风风雨雨。大红袍的前世是武夷茶,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多以蒸青团茶出现,即龙团凤饼。元朝,武夷山有御茶园,每年进贡的茶叶达5000饼。明朝初年,因为上流阶层的饮茶习惯发生很大的变化,武夷茶因此备受冷落,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武夷茶便难以踏足宫廷。此后,武夷山人求变求新,将团茶改为散茶,并发明了将揉晒、发酵、焙烤相结合的制茶新工艺,这是茶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突破,也是武夷岩茶和大红袍独特制作技艺之渊源。

  清末,从福建武夷山至中俄边境的买卖之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的“万里茶路”开通,包括大红袍在内的中国茶生意向外扩张有了陆路通道。万里茶路的经营者,都是来自非产茶区的山西商人。电视剧《乔家大院》就有章节说到,晋商乔致庸带领乔家商队从武夷山贩茶之事。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