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云南古茶树的文化价值
下一主题:论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
苦本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得难以入口,经过我们祖先长期的驯化,由“野生型”茶树而“过度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虽然这是一连串植物生理学的演变过程,然而站在品茗的立场角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由难以入口的苦味,而逐渐苦味淡薄,乃至于常人能饮用并视为美味珍品。先苦而后才能回甘,并带给普洱茶品茗者那种真道的启示。是以苦味能列入普洱茶品茗的范畴中,和其他茶味道并驾齐驱。
苦味的形成不是由单纯的某类化学物质造成的,能造成苦味的基本上是有机物质;主要为含氮的长链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碱。
影响苦的主要呈味物质:
多酚类物质:儿茶素类、酯型儿茶素类(苦涩味);黄酮类、花青素(苦涩、苦味);
生物碱:咖啡碱、可可碱、茶碱(苦味);
类脂类物质:茶皂素(辛辣的苦味)
影响到此类呈味物质多寡的因素有:
1、多酚类物质:不同茶树的品种;不同的地域;光照的时间、强度和光质;树型;对茶的多酚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