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的湘茶生产及其发展探索
发布时间 2011-07-13 浏览 7653 次
“享荼尽具”之句。湖南的茶陵(包括今炎陵县境)古称“荼乡”,有“荼山”(景阳山)、“荼水”(?水)。《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两相印证,表明湘茶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根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舜帝于九疑山中教民制茶”等传说,湘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

茶在我国开始被作为祭品,春秋后被作为菜蔬,西汉初期推广为药草,魏晋时期成了宫廷的高级饮料。其时茶叶原料主要靠采摘于长江南北低山丘陵地带的野生茶树。因唐代饮茶风习普及到民间南北各地,而且回纥驱马市茶,野茶数量供不应求,于是有茶的栽培[1] ,时人犹以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2] 。其时湖南的常德、衡阳、衡山、茶陵、益阳等县已是大宗商品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