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玉器收藏要诀之 什么
下一主题:解开古玉水银沁的奥秘
A货特征,就算用红外光谱检测也没发现问题,势必造成严重错误。
在云南等地的珠宝厂商和民间中,除真正的翡翠外,也还无意或有意混入很多假“翡翠”,达十余种之多。虽然其中碧石、贵翠、绿色硅质岩也可作为“玉”,但其价值却低得很多,而绿的硅质板岩、含绿色斑点的花岗岩和人工作假的“翡翠”等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确实也有一些最早被弃之不用的玉石,重新推向市场。对此专家有一种说法是:随着资源的大量开采而短缺时,不但没有颜色的玉石,而且不同的颜色,不同成分乃至不同宝石学特性的玉石,都被矿山老板和商家开发并推上市场。结果反过头来向宝玉石学理论叫板,让专家在学问上认可,有的还没有认可就发了横财。可见我国翡翠的界定和科研工作落后于翡翠市场开发。因此,加强翡翠科研检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而科研界定又与加强翡翠的市场监督管理是紧密相关的。
很多翡翠专家都是地质人员,有专家建议:地质人员转向搞宝玉石工作,也面临一些技术观念上的转变。金属矿产是某种有用金属的富集(压缩);非金属矿产是某一特性的集中;而宝玉石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美学特征的聚集。实现这种观念转变要有一个过程,但又是可以逐渐适应、逐步掌握的。
可见受国内翡翠热的影响,翡翠的做伪水平日渐高明。而检测手段又往往落后于做伪。只有在检测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件样品,炼就火眼金睛,不管做伪手段多么高明,也难逃“猎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