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仁论茶艺|茶艺表演的内涵
发布时间 2011-07-15 浏览 63587 次
定的程式,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而我们欣赏茶艺也应该由这三个方面入手。 

  茶艺程式虽然繁复,而且各具特色,但不外乎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程式,关键是看其间的关系和构成。一套好的茶艺程式总是针对某一类茶叶精心设计的,程式安排总是以能最大限度体现该类茶叶品质为基本出发点,而且始终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茶艺表演,把茶品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反,举凡那些有违茶理茶性,不能体现茶品特点的茶艺程式都是不合理的,纵然表演者使出浑身解数,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先天不足是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滋养和弥补的。 

  茶艺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茶席、茶器、茶品、服饰设计乃至解说词、音乐配置等,都应该有历史文化的影子,这样才显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对茶艺的影响也是如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茶艺设计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对待,使茶艺程式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最终登入文化艺术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轻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艺表演的灵魂,是评判一套茶艺程式好坏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包含茶道精神在里面,否则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神韵”之说了。目前我国茶艺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艺”的层面上,能否在今后的一至两年内向“道”靠拢?我以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拢,就必须解决中国茶文化、茶艺、茶道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方面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已解说得相当透彻,读者可以参阅。另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中国茶道精神问题。那么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艺精神”的,有叫“茶道四义”的,但都可归属茶道精神。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 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见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并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个“真”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至于是否需要统一,我个人以为目前尚无此必要。中国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几件茶器,一间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将岛国茶道精神网罗无遗。而中国的情况则复杂的多,仅茶品就有一千多种,能表演的茶艺程式也不下数十种,而且各地在人文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囊括其茶道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我们要通过茶艺表演,在民众中提倡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茶文化事业的得失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茶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为十分重要,应该成为今后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上仅仅是个人对中国茶艺的一点心得和感悟,不足与舛误之处,还望诸方茶文化专家、学者指正。

  原载《农业考古》2003年04期
 

209.jp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