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窑和改进(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发布时间 2011-10-15 浏览 50458 次
支柱的高度约0.68m,从图中得知这座窑的箅孔直径较商代早期大。虽然这座窑的火膛和支柱较商代早期的稍低,但箅孔较大,使进入窑内的火焰较多,增强窑内的热量,对提高窑内的温度也是有利的。


商代晚期的窑的发掘较多,如郑州旭旮王烧陶的窑[7],与中期的窑相比,窑室底部直径更大,约1.8m,火膛亦增高约1.1m,直径1.7m。又如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一座陶窑(图3),在结构上除加大窑室和提高火膛外,最重要的是在窑室下面火膛中间的支柱取消了,这样一来,对于柴、草的充分燃烧以及提高窑内温度更加有利[8]。

总之,由于商代制陶工艺不断发展,窑炉结构继续改进,窑炉容积逐渐加大,烧成温度也随之提高,因而,陶器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均相应地提高和增多,所以商代初期的陶器产品多为质地粗松的砂质红陶和棕陶,而到商代中晚期,以质地较细腻的、制作精致的泥


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居多,而且许多产品表面均有花纹装饰,此外在郑州二里岗的遗址中还发现有质地坚硬的釉陶。

进入西周以后,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均有陶窑发现,在结构上的改进尤为显著。如在郑州董砦遗址中发掘的一座西周时期的陶窑,除了窑室容积和火膛较大外,其他结构部分与商代后期的馒头窑型相似。另在陕西长安沣东发掘的西周陶窑(图3),其结构与安阳殷墟发掘的商代后期没有支柱的窑型(图4)类似,所不同者为烟囱建于窑顶中部[9]。

此外,在西周时期发掘的陶窑还很多,如长安沣西客省庄窑和张家坡窑[10],其特点是在窑底部都设有若干烟道使烟气再汇入主烟道内,最后烟气再由烟囱排出,尤其是张家坡窑,在残窑上还摆留着残高0.9m的一截,肯定在窑后没有烟囱。窑上烟囱的出现,在窑炉结构的改革上是重大创举,从热工学的观点而论,对于燃料的燃烧,空气的调节,火焰流动的速度,窑室内温度和火焰性质的控制,都会得到良好的改善。张家坡遗址中出土的釉陶测定的烧成温度近1200℃,坯体已基本致密、坚硬,接近瓷器的特征。由此也可说明,西周时期我国陶器质量的改进与提高烧成温度是密切联系的。


综上所述,我国陶窑自西周开始在北方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附有烟囱的馒头窑型的结构。西周以后,春秋时期由于陶业继续扩大,促进了陶窑的改进,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均有陶窑的发现,特别要提及的是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东南一带遗址所发现的窑炉[11],其特点之一是陶器可在陶制的炉条上烧成,二是在火门相对的后方有一个直径8cm的烟囱。烟囱由窑顶移至窑身后是烧陶窑炉的重大改进[12],对以后完善馒头窑的结构起重要作用。山西侯马东周釉陶的气孔只有0.14%,烧成温度为1230±20℃[13],可以推知,窑的改进对提高烧成温度和釉陶质量是有显著效果的。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