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瓷窑及其特征(公元1217~1911年)
发布时间 2011-10-18 浏览 50376 次
窑身倾斜角为17~20° ,自1957年后,由于柴源缺乏和不利于大规模连续生产,故逐渐被淘汰了。


现代龙窑的结构一般与地平线的倾斜角为12~20° ,窑的面积为50~150m3,窑长20~40m,个别长的达80~100m,内宽1.5~2.5m,内高1.6~2.0m,窑背每隔1m左右开一排投柴孔,窑底每隔15.~2.0处挖一沟[43],如图1所示。烧成时,窑内制品不动,火焰自下而上移动,其热工特性除上述的种种优点外,另一特点是窑内有适当的压力分布,由于窑的前段倾斜度较大,后段较小,不需要烟囱,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因而可使全窑有1/3的长度(中间部分)维持零压,窑头冷却带负压较小,窑尾(约等于全窑的1/3长)维持较小的正压,故全窑能自然维持在近于零压下,其压力分布情况如表1所列。

表1 龙窑各外压力分布表

燃烧情况

项 目

负压段长

m

负压大小1.33×102Pa

负压段长

m

正压段长

m

正压大小1.33×102Pa

窑头预热8h

10

— 4~0

16

14

+2

窑头封闭开始,燃烧8h

16

— 4~0

10

14

+2

距窑头16m处烧煤气

16

— 4~0

10

14

+2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