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瓷窑及其特征(公元1217~1911年)
发布时间 2011-10-18 浏览 50360 次
生正压或微正压,窑内气氛为还原焰或弱还原焰,所以宋代德化碗坪仑窑的瓷质多呈白里泛青色的影青瓷。自元代改进为分室龙窑后,窑内的火焰流向变为半倒焰,窑内的温度和压力易予控制;同时,当火焰由窑墙下的通火孔进入窑室后,窑内的压力也变成微正压,加上这种分室龙窑比较矮小,又称"鸡龙窑"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故瓷器多呈乳白色。到了明代,德化窑已由分室龙窑改为阶级窑,其窑型结构相同,所不同者是阶级窑比较高大,每间窑室容积也较大,故窑内气氛易呈氧化气氛,因之釉色呈独特的"猪油白"。近年来对历代德化白瓷研究表明,宋代为还原焰烧成,元代为弱还原焰和氧化焰兼烧,明代为氧化焰烧成[42]。

明代的阶级窑(又称串窑)是由分室龙窑演变过来的,它的热工特性是结构简单,适合以柴作燃料,具有升温快,冷却快,能充分利用窑内余热,减少燃料消耗,烧成周期短等一系列的优越性。解放初期,福建德化和湖南醴陵、四川等地区瓷业也用阶级窑烧制日用陶瓷和电瓷,它的结构也是依山而建,窑室一般5~8间,长约18~28m,8间窑室容积约200m3,窑身倾斜角为17~20° ,自1957年后,由于柴源缺乏和不利于大规模连续生产,故逐渐被淘汰了。


现代龙窑的结构一般与地平线的倾斜角为12~20° ,窑的面积为50~150m3,窑长20~40m,个别长的达80~100m,内宽1.5~2.5m,内高1.6~2.0m,窑背每隔1m左右开一排投柴孔,窑底每隔15.~2.0处挖一沟[43],如图1所示。烧成时,窑内制品不动,火焰自下而上移动,其热工特性除上述的种种优点外,另一特点是窑内有适当的压力分布,由于窑的前段倾斜度较大,后段较小,不需要烟囱,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因而可使全窑有1/3的长度(中间部分)维持零压,窑头冷却带负压较小,窑尾(约等于全窑的1/3长)维持较小的正压,故全窑能自然维持在近于零压下,其压力分布情况如表1所列。

表1 龙窑各外压力分布表

燃烧情况

项 目

负压段长

m

负压大小1.33×102Pa

负压段长

m

正压段长

m

正压大小1.33×102Pa

窑头预热8h

10

— 4~0

16

14

+2

窑头封闭开始,燃烧8h

16

— 4~0

10

14

+2

距窑头16m处烧煤气

16

— 4~0

10

14

+2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