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清时代彩绘史的发展,可知这样的概念成立的。
成化斗彩的主要成就,是成熟和较为普遍地烧制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产品。由于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互相争奇斗艳,故谓这斗彩。在这一阶段的彩瓷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主色。在以青花勾好图案的轮廊线,釉上色彩按青花规定的范围填入,或者先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一部分,釉上再着色画色彩的部分,甚至有的图案,基本上由青花表现,釉上只是略加点缀色彩,有时这种点缀还是显得可有可无的。所以尽营成化斗彩的釉上色鲜艳,但从整个装饰风格与嘉,万年的彩瓷及清代康熙五彩比较来看,认疏雅为化成彩瓷的风格,这正是釉上釉下相互争春头斗艳的特点。所谓"争"、"斗"、当然要釉上釉下各有相当的"实力",才能争、斗得起来。正因为釉下青花的雅色分量占了装饰画面分量的相当部分,才显得清疏淡雅。再从釉上色的配方工艺来看,是溯自唐三彩和宋代红绿彩以来的低温铅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为铁、铜和钴。这一点有别于西方传入我国的景泰图、珐琅彩那含硼、含砷等特点的釉上彩。
成化斗彩的高度工艺成就,历经弘治、正德两朝,发展成为彩瓷史上又一新阶段的嘉靖、万历五彩瓷器。这个阶段彩瓷装饰特点与成化彩瓷的区别在于,如果说成化彩瓷的釉下青花是决定性主色的话,那嘉、万时期的彩瓷只把釉下青花作为与釉上五彩同等的一种色存在,在需要蓝色的时候,就以釉下青花来代用。若需要釉上蓝色,那就有待于康熙时期的发明了。嘉、万时期彩瓷的这种特点,称为"青花五彩",意即青花与五彩作为色的价值在一件装饰上的同等存在,所以,这时期的彩瓷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艳,釉下青花已失去与釉上色互相争斗的实力,再也不具成化斗彩那清疏淡雅风格。但其它,如烧成工艺和釉上色配方工艺与成化斗彩基本相同。仍先画釉下青花烧成后再彩绘釉上色,只是釉上色上得更多更满密而已。配方工艺也是沿袭成化斗彩的低温铅釉系统,只不过在着色剂、氧化铝和石粉(石英)配比上变化而得到更多的颜色品种罢了。
铅釉釉上彩,构成了"大明五彩"这个概念的基础;也标明了明代五彩瓷彩绘艺术的特点。由成化斗彩到青花五彩,则是大明五彩发展的进程。
如果上面所述条理清楚、言之成理的话、那么对于在两个阶段中出现的相同表现手法的怎样看待也就有了根据。
让我们先下不要拘泥于"成化斗彩"或"青花五彩"的名词中,走出这个圈子站在客观评价的立场,那么,对成化朝出现的青花五彩式的作品,在年代上从其本身出发如实地承认是成化朝的产品,在彩绘装饰上也从作品出发如实地归类于青花五彩;不过得指出,这是成化斗彩中早熟的嘉、万青花五彩的胎儿,启示着后者有反于前者风格的彩瓷新阶段之产生。同样,对在嘉、万朝中如出现成化斗彩式的作品,也是用上述方法在年代上归嘉、万朝,在装饰风格上归类于成化斗彩,而在彩瓷史上则体现了前后者表现手法上的因袭关系。如果说在今后还发现成化朝之前的斗彩作品,也可以此法分别归类。
由此看来,大明五彩中的成化斗彩和青花五彩除了作为成化朝和嘉、万朝两个彩瓷阶铝的名称外,还具备了装饰风格上的专业性名称的性质,这可能对于从整体把握明代彩瓷史不无裨益。不知然否,请同行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