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低调做事”。谈到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大赛,祥华乡党委书记许明黎正襟危坐,“到龙涓客场作战含糊不得”。
祥华乡3万多人口,99%的人涉茶,祥华制茶师不乏高人。在龙涓客场参赛缺乏“地利”的情况下,制茶师大赛期间又正值祥华产茶的黄金时节,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茶季,祥华当地的制茶高手如何取舍利弊?且面对感德、西坪等藏龙卧虎的乡镇,祥华不战则已,一战势必与其他茶区赛出高低。“天时”、“人和”的因素如何拿捏,显然又是摆在当地组织者面前的一道思而未解的“难题”。
进亦忧、退亦忧,冲锋不一定代表胜利,提起精气神打硬仗已是不二选择。祥华乡制茶高手云集,县级以上茶王14个,有着“一乡十四王”的美誉。
“感德茶香气好,祥华茶音韵、水质好,各有特色。”祥华乡党委书记许明黎以前在感德工作过,对感德茶知悉在心。
提高制茶初制水平,引导茶农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以“传统”来保护自己的品牌,促使祥华铁观音“鲜品”出众,“熟吃”亦香的优势更为凸显。许明黎当下正着手推动祥华回归传统特色花香铁观音制作工艺。
“老米煮不出香饭”
———品茗论道细算富民茶经
近年来祥华老茶园逐年增多,老茶园的实际收益逐年下降,且消耗大量的生产加工能力,改造老茶园势在必行。祥华乡希望借助首届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大赛的平台,让制茶师积极参与,同时借势宣传引导祥华人打下制好茶的基础,形成做好茶的风气。
俗语有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祥华乡的茶青比做“米”,制茶师比做“巧妇”的话,祥华有的是“米”,有的是制茶师。但“米”有三六九等,如果一律都要做出好饭,这就颇为考验“巧妇”的智慧。追根溯源,“巧妇”要做出好饭,如果“米”好,胜算的几率就大为提高。
“老米煮不出香饭”。祥华乡龚永利乡长快人快语,直言“差茶是买方市场,好茶是卖方市场”。在品茗论道间,龚永利细算了两笔富民茶经。
祥华乡现有老茶园5000亩,每亩产茶100公斤,如果通过茶园改造,每公斤茶叶可增收30元,每年总计可增收1500万元;为了增效,改善茶园土壤,祥华乡拟大力引进豆饼肥,计划建设1000个豆饼肥发酵池,每个发酵池可覆盖3亩茶叶,每亩产茶100公斤,施加豆饼肥后,每公斤茶叶可增收20元,每年总计可增收600万元。两项年增收合计2100万元。
增收的前期投入是,对5000亩老茶园进行换苗,每亩需投入2000元;建设1000个豆饼肥发酵池,每个建设费用2000元。两项前期总投入1200万元。
“一次投入得到的是长期回报。”龚永利表示,改造老茶园与建设豆饼肥发酵池需要1200万元资金投入,乡财政目前只能进行少量贴补性投入,其余费用依靠广大茶农投入,细算账,一年就可回收成本,茶农很支持。
对于组织制茶师参赛,许明黎也是雷厉风行。通过前期动员,祥华乡50名制茶指导员已被广泛发动,而这50名制茶指导员又广泛深入各村进行普遍发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福建省原省长胡平曾挥毫题词:“祥华观音,茶中极品”。去年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期间,胡平对祥华铁观音再题词“祥华观音,再铸辉煌”。
过往的辉煌已如过眼烟云,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大赛开赛在即,祥华人准备好了吗?
再铸辉煌不仅是老省长的愿望,也是广大祥华人共同的愿望,祥华制茶能手辈出,制茶师大赛上不妨出招“唱响”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