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的到来不仅让闽南茶农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最为关键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对整个铁观音茶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台资茶企进入安溪后,安溪茶农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能种好茶,还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茶农们引进了包揉机、除湿机、烘干机、真空包装机以及茶叶保鲜机等台湾先进的制茶机械设备。在生产管理方面,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和肥料,建设茶叶生产基地近万亩。合作力量的介入,让铁观音在制作技艺上更上一层楼。
在铁观音茶叶的营销上,当地政府的决策显得非常的重要,铁观音茶叶主产地的决策者提出了“茶叶富农”的新思路,举全县之力,打造铁观音品牌。通过持续性的茶文化营销,成功带领茶农们走出一条农业致富的新路子。
铁观音茶叶最早的营销手法是靠茶艺表演,他们把茶叶的冲泡方式加以整理,创编了一整套具有铁观音独特风格、融传统茶道与现代风韵于一体,既可以体现着铁观音茶文化的精髓,又带有浓厚的闽南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的铁观音茶艺。市民在观看铁观音茶艺表演后,都说这是看到众多茶艺表演中,最到位、最流畅,有着“嫩柳池塘初拂水”的感觉,如同行云流水的茶艺表演让人很容易就记住了铁观音茶叶。
和茶艺同步进行的是铁观音“茶王”大赛, 历史悠久的斗茶文化算得上是铁观音茶叶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 要把铁观音茶叶推销出去,举办茶王赛是最好的办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第一场茶王赛上,赛出的铁观音“茶王”曾经创下500克茶叶卖出16万元的天价。“茶王赛”的竞技性强,场面热闹,现场拍卖经常高潮迭起,宣传效果非常好,提升了铁观音茶叶的名气和卖茶的效益。于是茶王赛就一年年继承下来,把茶乡民俗与茶产品的推广和营销结合起来。当今的铁观音“茶王赛”,既保留了传统的一面,又融入了时代的精神,成为茶文化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闽南茶商南下广东海南,北上京城,从南到北,举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铁观音“茶王赛”,极大地提高了安溪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铁观音茶叶的市场空间。尝到了甜头的铁观音主产地安溪县,更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连续多年组成声势浩大的“铁观音茶文化神州行”,行程遍及汕头、广州、深圳、长沙、北京、济南、西安、成都、武汉、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乌鲁木齐、兰州和昆明等16个安溪铁观音主销城市,所到之处都刮起一股铁观音的旋风。
尝到成功甜头的闽南茶商,进一步把目光投向更远市场。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铁观音香飘两岸”,到奥运会的“人文奥运茶业高峰论坛”,再到世博会铁观音茶叶轮值周,铁观音如影随形;从演艺界到体育界,张铁林和李永波的名人效应,更是让铁观音风生水起,铁观音茶叶成了闽南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代表。在泉州市区数以千计的铁观音茶叶店星罗棋布,发展起来的茶叶企业开始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规模宏大,装修富丽堂皇的茶叶连锁店开始占据各大中城市的黄金街区。海外风险投资基金也开始关注并入主泉州茶叶企业,他们同样看到的是铁观音未来的发展前景。
安溪铁观音茶叶营销的成功,最受益的是茶农和经销商。记者走访了十多个乡镇一百多家以家庭为单位的茶叶加工厂,他们告诉记者,每个家庭一年的纯收入都可以保证在5至10万元之间。盛产高山铁观音的横口乡就是靠种植铁观音茶叶致富,这个只有8000多人口的小乡镇,却拥有茶园13000多亩,大小茶叶加工作坊1000多家,每年的茶叶收入就超亿元大关。镇长林振辉最引以为豪的是乡里的铁观音茶叶闻名八方,由于该乡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又是典型的红土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铁观音,经过几年的发展,茶农的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0000元,茶叶成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林振辉说:基层领导最大的责任就是如何让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特别是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地方政府除了要鼓励农民发展好特色农业,还要积极引导茶农做好持久发展的准备。
不管是安溪铁观音茶叶的经营者还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不管何时何地都不忘推荐安溪铁观音茶叶。现任福建首富县的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就在铁观音主产地的安溪县任职过,他的身份除了曾经是安溪县的县长和书记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特级茶艺师。他是“茶叶富农”的倡导者和决策者,他的政府团队循序渐进,主动搭建各种官方平台,营造全民爱茶的氛围,开拓铁观音茶叶的销售渠道,政府重拳为铁观音产业砸开一个营销出口,这对茶叶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据统计,安溪铁观音茶业受益人口和茶农年人均收入均占全国第一,涉茶行业总产值50亿元。安溪铁观音茶叶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因茶致富的安溪县进入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和中国最佳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