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清朝董天工于1751年写的《武夷山志》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清朝就从小种
红茶发展到工夫
红茶。
开始制
红茶,以日光萎凋来代替
绿茶的杀青,克服了高温杀青技术的困难,是制法大改变。在发觉萎凋叶揉捻后很快起了变化,结合
黑茶的渥堆,通过实践,对下步进行渥红有了认识,而创新
红茶制法。
红茶的色香味与
绿茶完全不同,是制茶技术进一大步的提高和革新。
(三)青茶起源 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 (公元1725- 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朝文宗奕袒咸丰年间,公元 1855年前后,当时福建
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变技术措施,创新花色。如台北的包种,政和的白毫莲心(俗称白毛猴),以扩大销路,而改制青茶。
青茶制法是在绿、
红茶之间。由于制
黑茶的实践,启示了
黑茶品质在绿、
红茶之间,先是
绿茶制法,后是
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
红茶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
绿茶的优点,既有
红茶的色香,又有
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没有
绿茶的苦味和
红茶的涩味。在制
绿茶、
黑茶、
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由
绿茶而黄茶而
黑茶而
白茶而
红茶到青茶,由量变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
绿茶、黄茶、
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
黑茶品质靠近
绿茶;
白茶、青茶、
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的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