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陶器文物的养护
下一主题:冷静看待书画赝品
清洗时既要将器物表里处理干净,又要尽量保持其原来的面貌。
接下来是拼合粘接,拼接的方法有三种;由底至上,即底部、腹部、颈部、口沿一块一块逐步向上拼合粘接而成;或由上至下,口沿:颈部、腹部、底部逐一完成;另外也可以局部拼接,整体合拢。对破损严重、块数较多的器物。可将器物的各部分分类拼接,由小而大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对于破损特别严重的器物,可以将碎片逐块编号,按编号顺序逐块拼接,最后整体合拢。
粘接陶器的粘接剂品种较多,有乳胶、虫胶、清漆、502快速胶及环氧树脂胶等。
目前修复用胶一般是环氧树脂胶,该胶由甲乙两组组成,甲剂为粘接剂,乙剂为固化剂。接比例调配胶体,取少量环氧树脂涂于陶片拼接处,用力合拢,使之凝固。使用环氧树脂,宁少勿多,涂胶完毕,用棉花球沾酒精,将多余的胶体理干净,常温下2至3小时,胶体便完全固化。
拼接粘合后的残缺部位,需补缺复原,不论是考古发掘品,还是传世品,补缺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不可主观臆造。补缺的原则是宁缺勿滥,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目前陶器补缺材料一般采用石膏。
取医用橡皮碗,操作时先放水后放石膏,将石膏粉沫均匀地撒人水中,以水浸没石膏为准,用不锈钢工具搅拌调匀、不得有沉积物,不得留有气泡。调至浆糊状时,迅速将石膏糊填入残缺部位,速度要快,切人要准,动作要轻。常温下10分钟左右,石膏即发热固化成形。待石膏定型后,用金属利器将多余部分清除,修正造型,轻微的凹凸不平处可用木质细砂纸打磨,直至平整,补缺即告完毕。
一般考古发掘品修复残缺处用白色石膏处理,使补缺处与原器有明显的区别。有些器物需展览陈列,用矿物质颜色做进一步做色,使补缺处与原器物颜色相近,以增加展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