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仿唐代玉人。清代仿唐玉人有玉飞天、玉佛像等,较重要的是一件官服玉人。仿制品和所本原件皆为清宫遗存珍玩,同故丁”艺圃基珍”锦套里的硬纸册页上同班还有乾隆御笔所绘梅、竹册页由此可知乾隆帝对这两件玉人的珍视。两件玉人皆长4.6、宽1.6、厚0.7厘米,原件为白玉,立人形,双抽掩手,合于胸前,玉人身着长袍,左枉;袖及衣边有细阴线刻斜道,头顶为平形发冠,顶发由细密刚劲的阴刻线雕成。额头、顶发、两袖及下摆有黑色水银沁五处,头顶后部磕缺一处,由沁色和雕刻工艺可看出这是一件旧玉它的风格不同于来以后的玉人,也不同于汉以前的玉人,鉴定家们据其服饰确定为唐代玉器。第二件玉人的尺寸、形状几乎同第一件完全相同。不同处在于使用的玉树为东北地区产的触岩玉,颜色省绿,衣袍边缘的装饰线条间距较大头发雕得浅细曲折,已失古朴之意,玉人的下部沿络缝处用人工染色法染成黑褐色。第二件玉人有两处具有明显的清代制品特点,第一是颈项以上刻痕较新有的线条还保持着刀刻后的新碴。第二是人物的开脸方法及五官的结构,都有清代玉人的雕刻风格。据此可以断定第二件玉人是第一件的仿制品。两件玉人都备受乾隆帝的喜爱,第一件无疑是因为器物本身的古朴和稀少,第二件则在于仿制的巧妙。
②仿唐“风”字形砚。“风”字砚是唐五代时流行的砚式,形如风字,或日形如钟。但上端是平的以端石、批石所制为贵,唐代是否有玉制品,目前尚不明确。清代宫廷遗物中有玉制仿唐“风”字砚,砚形如“风”字,上部有一砚池,砚膛极浅砚的边缘有凸起的装饰线,砚表面为黄褐色的烧古颜色。玉砚是砚中精品,它具有石砚的全部优点不吸墨,墨在砚上不易变干变稠,发墨快,出国细书写后容易表现墨的光泽;不损笔主要是不损笔毫。玉砚的制造需要很高的技术,主要表现为对砚膛的处理。玉的硬度极高不易加工,砚膛粗细不在于玉质本身(石砚主要取决于石质),而在于加工的方法。一次定型后,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化。如果制造时磨得过细,则滑而不发墨,犹如玻璃磨得过粗,则砚膛如挫,发墨粗又易伤笔毫。清宫所用仿古”风”字玉砚,砚膛细润砚形古拙嘉庆帝异常喜爱,砚底铊刻“嘉庆御赏”篆书字样。
4、仿宋、元、明玉器
清代宫廷仿制的宋、元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主要有仿宋代玉人、玉杯、玉佩,仿元代玉炉顶、玉带扣、带钩,这些仿制品的制作极下功夫,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在工艺上和细微局部的加工上都具有宋元风格。仿明代玉器最典型的是仿“子刚”款玉器。明人徐树丕《识小录》日:“画当重宋,而迎来忽重元人。窑器当重哥、汝,而迎来忽重宣德、成化,以至嘉靖亦价增米倍。若吴中陆子刚之治玉……亦比常价数倍。”由于这股收藏风的盛行,随之产生了一股仿制、伪造之风。清宫遗存的玩器中,假宣德炉、假果园厂漆器、假景泰款珐琅器、假三松款竹雕比比皆是。陆子刚是吴中著名玉匠,清宫遗玉中,“子刚”、“子刚”或类似款识的玉器有数米件。
这些玉器有的收藏于精致的盒匣中,有的做嵌件嵌在木、漆器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仿制品,子刚款鹤鹿同春繁就是一件代表作。磐长25.7、宽8.3厘米呈“八”字形,上部凸出钱雕双婆龙,磐一面雕鹤、鹿、松树、灵芝;另一面刻诗句及款识。从筹的造型、纹饰结构及上部双鳌龙的雕制看,皆具清代宫廷玉器特点。磐表面还仿照明代玉器磨出所谓“玻璃光”,但终不及明代玉器亮,并于光亮中含有润蕴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