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分类赏析
发布时间 2014-12-28 浏览 51847 次
佩从项到膝,如何串组似无约束,所以其花色款式繁多,几无规律可循。到了清代,帝后、命官均佩朝珠,它虽来自佛教,但仍不失为新式佩饰。

  北周以后盛行起来的玉带(蹀躞带、大带、革带),其源头也是出自良渚文化玉带钩,经历了西周的金带饰之后,战国早期又出现了革带用的玉带钩,至南北朝始见玉带。

  总之,玉饰件品种甚多、款式极繁,中国历代各阶层的人士美化生活、美化自我,也都与玉饰件分不开。

玉玦、玉簪、玉镯

  玉玦是最早的玉耳饰,亦名「珥」,其器型为有一缺口的大孔圜形器,始见于内蒙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中国东部沿海诸古文化遗址均有玉玦出土,台湾卑南遗址也出土一大批款式繁华的玉玦(图6)。三代之后玉玦渐趋减少,但近年在云南汉代滇族墓中有大量出土者。


图6 台湾卑南文化玉多环兽形玦,可明显认出兽头及兽尾的造型。

  玉簪又名「笄」,是安发固冠的细长身一端有尖的器具,或有首部施装饰者,可分为插在髻上使其不散的发簪,以及插在冠上且穿过发髻使冠稳在头上的帽簪,皇帝用的玉簪导即是。出土的史前冠簪甚少,仅见山东临朐朱封出土龙山文化玉冠饰,通长23 厘米,必为导冠之玉簪。出土的商代玉簪较多,多为平顶者,顶部作夔龙首饰(图7)。到了隋唐,出现双股玉钗,明代仅见单股的玉簪。


图7 玉笄(殷商),笄头饰一大钩喙、臣字形目、一足、短尾上卷的夔龙。

  玉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圜状,戴在腕上。张陵山4号墓出土一件原定为琮的圜形器,饰等距的扁方块,琢有神兽面纹,高3.5厘米,孔径8.2厘米,可以穿过成年男人的手掌戴于腕上(图8)。殷代以后历朝的玉镯,近年都有所出土,其断面呈圆或椭圆形者为主,花、素、嵌金珠宝的样样俱全。明、清两代出现了翡翠镯子,沿袭至今,受到女士喜爱。


图8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镯

  辽、金发祥之地处于北方,较为寒冷,为保护老年妇女而制巾(即帽子),名为逍遥巾。在逍遥巾的后部饰镂空花鸟纹玉件,比较完整的是黑龙江阿城金齐王墓出土妇人所戴的逍遥巾,由此可知,先前出土于金代墓葬原定镂空花鸟纹佩的一批玉器,可能都是逍遥巾上的玉饰件。这些玉饰件在工艺上均用镂空技艺,并将主题图碾琢得甚薄,做到纤细轻薄、精致生动,反映了金代玉工的高超技艺。玉饰件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可以说随金代(1115年-1234年)灭亡而退出玉坛,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