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玉器分类
下一主题:投资书画:选自已感兴
图7 玉笄(殷商),笄头饰一大钩喙、臣字形目、一足、短尾上卷的夔龙。
玉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圜状,戴在腕上。张陵山4号墓出土一件原定为琮的圜形器,饰等距的扁方块,琢有神兽面纹,高3.5厘米,孔径8.2厘米,可以穿过成年男人的手掌戴于腕上(图8)。殷代以后历朝的玉镯,近年都有所出土,其断面呈圆或椭圆形者为主,花、素、嵌金珠宝的样样俱全。明、清两代出现了翡翠镯子,沿袭至今,受到女士喜爱。
图8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镯
辽、金发祥之地处于北方,较为寒冷,为保护老年妇女而制巾(即帽子),名为逍遥巾。在逍遥巾的后部饰镂空花鸟纹玉件,比较完整的是黑龙江阿城金齐王墓出土妇人所戴的逍遥巾,由此可知,先前出土于金代墓葬原定镂空花鸟纹佩的一批玉器,可能都是逍遥巾上的玉饰件。这些玉饰件在工艺上均用镂空技艺,并将主题图碾琢得甚薄,做到纤细轻薄、精致生动,反映了金代玉工的高超技艺。玉饰件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可以说随金代(1115年-1234年)灭亡而退出玉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