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燧是指凹面镜而言,”燧”即取火之器,阳燧是取火于太阳之镜。我国阳燧起源历史久远,《礼记内则》篇中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记载,金燧即阳燧。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说明当时及以前已有铜镜及阳燧制造,而其金属成份配比与铜镜相同。《周礼秋官》中说:“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取明水于月,以艾祭祀之”。《论衡说日》中说:“验日阳燧,火从天来。”这些说明了阳燧取火用于礼祭。汉《陶斋古录》记载一洗上铸有铭文“大吉宜用富贵阳燧。”可见当时阳燧已涵丰富的民俗文化:长寿、光明、富贵、吉祥之意。而古人何时把铜镜和阳燧合二为一,制造出鉴燧,则无可考证。
怀宁这面宋代阳燧镜的出土,说明宋代还在使用阳燧,并由单一向多功能过渡,制造工艺也越来越精致;宋代取火已很方便,阳燧取火已失去本意,那它又是做何之用?笔者查阅了当年出土的原始记录和图片资料,并对出土的器物进行了再认识,感觉该墓虽是一座普通的宋代墓葬,但陪葬器物比较特别。笔者亲手发掘过墓葬几百座,历经各朝,一般陪葬物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明器,尤其是宋代墓葬大多为碗、壶、罐、钱币等日用器物。而此墓陪葬器物中没有一件日用器具,仅有的几件器物带有较强的特点:荷叶形盖陶罐,两眼圆瞪、凶神恶煞样的恶神脸谱。经对出土器物陶甬进行考证辨析,14件陶甬器物,有2件分别为金童、玉女,另12件从其造型、神态应为六丁六甲神甬,椐史料记载,六丁六甲与四值功曹、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七十二地煞等同为道教的护法神将。《重修搜神记》载:元始命玉皇上帝阵诏,喝玄武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丁甲之名来源于天干地支,丁神六位: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甲神六位为:甲子、甲戍、甲申、申午、甲辰、甲寅。丁神六位支为阴,盖为女神,甲神六位支为阳,盖为男神。《续文献通考》:”丁卯等六丁,阴神玉女也。甲子等六甲,阳神玉男也”。六丁六甲神位虽小,但在道教中却非常重要,经常被道士所役使。《后汉书梁节王传》记载,汉代方士已经有役使六丁六甲的方法,先行斋醮,然后召六丁神,“可使致远方物,乃知吉凶也”。唐韩愈《调张籍》诗曰:“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篆略说》:”阴阳翕辟,万二千物具而有神焉。主之者,六甲也……六甲者,一切之纲纪也。”南宋王契真编《上精灵宝大法》卷二:丁丑延我寿、丁亥拘我魂、丁酉制我魄、丁未却我灾、丁巳度我危、丁卯度我厄;甲子护我身、甲成保我形。甲申固我命.甲午守我魂、甲辰镇我灵、甲寅育我真。如今《道藏》中存有《灵宝六丁秘法》和《上清之甲祈祷秘法》,且《灵宝六丁秘法后序》中称六丁”能长能短,能有能无”。道教还有一种六甲符篆,用来“驱恶驱耶”。《云笈七羲》卷十四称:”若辟除恶神者,书六甲六丁等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后来此就演变成六丁六甲神。道教所塑造信奉的神仙世界,彩云华宇,琼楼玉字,天上有神灵居住的帝乡天堂,地上有得道修仙之地的福地洞天。渴望死后得道成仙,拥戴金童玉女,六丁六甲;凭虚御风,琼液金丹,随欲所之。这些说明了墓主人生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陪葬器物应为其在世时做法事的用具。
为了进一步证实,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出土的历史资料。位居怀宁县西部隔皖水与潜山相邻的小市镇,虽皖水支流纵贯南北,但仍有多村为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受干旱少雨的威胁。据新编《怀宁县志》记载,怀宁县从宋淳熙七年(1180年)到1983年有记载的大旱达数10次,宋淳熙七年4月至9月无雨,善良的乡民建道观,设坛做法场,祭拜神灵,祈求降雨。至今小市镇还留有以求雨设坛墩为地名的良湖村求雨墩村民组和求雨墩村委会等,足以说明此处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根深源长,墓主人的身份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时也证实了阳燧镜发展到宋代已演变为道士法器,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与天,给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
阳燧因其使用的特定性而极少作为陪葬品,出土量极少,难能有见,早期文物发掘报告误称盖器、镜饰物,阳燧镜更为鲜见。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早起西周,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的阳燧及阳燧镜,见诸报刊有记载的全国也只有10余处考古发掘,令人不识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