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
下一主题:红山文化闪石玉及其玉
早在战国二汉时还出现了三璜二璜合拼璧、出廓璧、璇玑璧、椭圆形璧、连环璧等。镂空雕玉璧始于战国时代,流行于汉代。镂雕璧主要有两种,一为全镂雕璧,在璧的孔内或外侧一侧凸出一块近三角形的装饰部位,高度往往超出璧的直径,称之为出廓璧,如双龙对拱;有些在螭龙间还刻有“益寿”、“长乐”、“宜子孙”字样,故被称为“拱璧”(唐代人认为用两手可以托起的璧是拱璧),多数人认为这种璧有系孔称其为“系璧”。
清代宫廷仿古镂雕出廓璧,镌刻螭龙及“宜子孙”字样,极似汉代制品,但汉代出廓璧一般谷纹比较稀疏,清代谷纹排列较密。玉质、光泽与汉代不同,因其纹没有沁色,尺寸也小于汉代璧。以上为鉴定要点。
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三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三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璧一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一般较大,大的有超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龙纹的蒲璧很为奇特,以阴刻线组成,正面刻划龙头。鼻眼很大,鼻下雕粗阴线较宽但很浅,一般无嘴,其他部位用细线雕刻。龙为双身,如飘带伸向两侧,刻纹与龙身缠绕,代表爪或翅。
龙纹蒲璧在汉代墓葬中发现很多,往往成组成组置于棺上,应为汉代葬玉之属。
玉璧的运用历史久远,跨度数千年之久,且文化内涵很深,余水平所限,根据多年实践并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此短文,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余爱玉,且爱玉璧集藏。兹选所藏数品供同道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