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的特点为圆形、较薄,弓形小纽,边缘略凸起,背光束无纹;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兴起,商周奴隶制的礼乐制度逐渐衰落,铜镜的使用就非常广泛了,且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的形制,可谓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国时期铜镜大多是圆形,也有少数是方形,以质地薄和形制轻巧著称。如湖南出土的楚镜,镜的厚度大多在0.1~0.2厘米,一般不超过0.3厘米。可以想象,在如此薄的镜体上来能表现出精美细腻的图纹,说明当时的铸镜技术已是何等的高超。铜镜背面的花纹丰富多彩,纹饰布局也独具匠心,常见的有对称式、双圈式、环绕式三种,采用线刻、平雕、浅浮雕和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四山纹镜、云雷纹镜、几何纹镜等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花纹。其中,山字纹镜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大特色。上海博物馆陈列的战国时期的五山纹铜镜中,就可反映出战国时期青铜镜的一个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