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所见秦人之玉文化观念
发布时间 2021-08-19 浏览 46356 次
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同书《义渠君之魏》篇:“(秦王)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这类记载颇多。

  5.玺印。玺印作为个人的信物,在帝王贵族即成为权力的象征,《战国策魏策华阳军之战》中孙臣对玺与土地关系的一段论说证明了玺印重要的政治意义。制印材料,先秦遗物中有铜、玉两种,铜多而玉少,秦代开始以玉为玺的权力为帝王独占。《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长信候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集解》引蔡邕语:“诸候大夫印称玺”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王后之印称玺是各国通例而非秦人独创。同条又引卫宏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秦始皇独霸以玉治印的权力,将新石器时代以来将玉作为权力标志的思想观念发展到了极至。

  6.玉的比赋意义。以玉比赋于人,是玉器社会作用加强的一种表现。玉的比赋意义有三种,一喻容貌,如《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二喻性情,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三喻道德,这类材料最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种种不同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说理论性最强,影响也最大:“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这些论调流行于关东诸国,秦人有关以玉比赋的例了仅见前述《小戎》中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句。这一句诗因为孔子的引用而被引伸出比赋君子“仁”的意义,而考察原文,其诗为妻子怀念征在外的丈夫而作,这一句下面接着说到“在其板屋,乱我心曲。”上下文连贯起来的意思是妻子思念丈夫,想到丈夫那样温和柔顺的人,在出征途中住在简陋的板屋里,使妻子万分操心,这与《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囗(王差),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典型的以玉喻德相差甚远。秦人的比赋没有达到道德的层次,对于玉性质的把握还处在较直现、自然的状态。

  7.关于和氏璧。和氏璧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玉器,秦赵和氏璧之争可以看作两种玉文化的激烈冲突,故将其专列一题,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语。

  卞和的故事尽人皆知,他冒着生命危险所要保守的是对真玉的忠贞,各国对和氏璧的珍视主要是因为其上凝结的忠信仁义种种道德意义。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赵惠文王愿以15城易璧,赵国蔺相如的第一个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是典型的尚礼义的关东思维方式。在秦国方面,一开始就是打算以“空言求璧”的,秦王拿到璧之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意甚轻慢,不过将之作为一件稀罕物罢了,远没有对这一玉文化精髓重器的应有尊重,所以面对蔺相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的指责也无言以对。后来秦王眼见得璧无望,倒也想得开,厚礼送相如,并说:“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他不理解对于关东诸国来说,象和氏璧这样的玉宝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守金玉之重”为人主之责,以之换土地倒也罢了,要是被骗去则大丢面子,是君辱臣死的严重事件,岂止“一璧之故”这样简单。不过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在了强秦手里,始皇剖璧治“传国玉玺”,一代名器就此而毁。就结果而言秦人胜利了,但“完璧归赵”的故事传颂千古,文化的不朽使政治的短暂得失相形见绌。有的研究者指责蔺相如以一件珍宝而得罪强秦甚为不智,这是对当时文化背不够了解的缘故。

  秦人的民族性格中,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有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约之以峻法,诱之以重利,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对于军国固然不失为富强之道,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则是灭项之灾。整体文化的外倾和个体的保守内倾成为国秦民族性格中的到一对矛盾,法家政治之下,人的个性是被压抑的,所以比赋个人品德的玉器是不能发展的。建阙于终南,立表于东海,铸巨型铜人,塑八千秦俑,张扬的是国家权力而不是艺术个性。关东则相反,整体文化是尚礼的,内倾的,但却强调人性,精美的佩玉无疑是个人品格的标榜与个性之张扬,所以才会有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秦人依靠军事上的胜利统一天下后感到的是文化上的巨大压力,焚书坑儒是秦文化对山东文化的激烈反抗。实际上早在商鞅变法之初就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商鞅自己就认为以法家之术强国“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赵良更以“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劝谏商鞅。果为赵良所言中,不仅商鞅身死家灭,强大势盛无以复加的秦帝国也存在不过数年即烟消云散。汉人总结秦人所失,弘扬山东先进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玉器艺术这一曲折经历充分显示了文化力量的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