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器皿类:碗、杯、盏、托、盖碗、盘、勺、罐、瓶、花插、炉、盖炉、
熏炉、花熏、花囊、盒、烟壶、烟碟,烟嘴。
3、佩饰类:朝珠、手串、记捻、背云、翎管、佩、环、坠、簪、扁方、耳环、耳坠、帽花、镯、戒指、戒箍、指环、搬指、盘肠。
4、册宝类:宝玺、册。
5、祭法类:圭。
6、神像类:坐佛、十六尊者。
7、文玩类:磬、箫、勾云小璧、套环、瑗、笔筒、砚、双层砚、洗、水丞、砚滴、镇纸、图章。
8、用具类:扣、太平车、冠架、带钩、耳挖。
9、镶嵌类:甸子、三镶如意、盆景、挂屏、插屏。
当然,上述统计未必囊括其全部,但遗漏不多,大体足以反映清宫收藏翡翠器的基本情况。这九类共有80种器名:陈设14种、器皿18种、佩饰19种、册宝2种、祭法1种、神像2种、文玩13种、用具5种、镶嵌6种。主要是集中于陈设、器皿、佩饰、文玩四大类中,共64种器名,其它册宝、祭法、神像、用具、镶嵌等五类共16种品名,两者的巨大反差是耐人寻味的。
从上述列表可知,翡翠在清宫中作为一种新的玉料多用作生活用品,当然其中有的确也涉及到宫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宝玺等,但都未能进入大典和祭祀场合。可能还是多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极少用于册宝、祭法、神像等涉及国家朝廷尊严的典章制度方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翡翠在宫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翡翠在社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无法统计分类罢了。
从翠的质地等次来看,大部分均为老种翠料,而通身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少,难得一见,只是从小件的佩中还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也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 “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从作工上分析,有的为云南腾冲、大理或昆明所制,可简称为滇工。此外还有内廷金玉作或苏、扬、淮安以及广州等地作坊所碾者,现举例介绍如下:
1,乾隆款龙纹带盘双耳翠杯一对白地绿斑块,色、水、地均一般,胎较厚,光工不足,铊痕未消除。托为折沿小盘,中心有伏莲座以承翠盏。盘内饰双龙戏珠,为减地平凸,这种手法甚罕见。盏、托底均镌“乾隆年制”阴篆款,款甚精工。此杯为滇工之作,贡进内廷后弘历触口意馆的苏州刻字匠镌曰翡翠丹风花插款。
2,翠玉双兽耳活环盖瓶一对
通高23.0、口径5.4X 3.75、足径4.5X2.95厘米。两瓶翠质尚好,白地绿斑,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有不足。瓶身饰兽面,减地不平,胎厚,内膛狭窄,掏膛工不够,器口与盖口不严,盖纽有二活环。碾工不够精,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碾,与苏、扬之工是不能比拟的,碾琢工艺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翠玉雕人物小景子 高16.1、长24.7、宽10.5厘米。山子白地不甚明显,通身含深浅不等的绿色。原为一水子,下端切平作底,碾山水楼阁,二高士漫步其中。背面饰崇山峻岭、苍松野卉,中有二鹿,悠闲自在,互为顾盼。山有皴法,白地烧染琥珀争沁,仿造皮糙玉,古色古香,颇有文人画境之雅趣,应为苏扬所造。
4、云玉卧牛 原名翠卧牛,今按《贡档》更正,应为嘉庆二十三年扬州阿克章阿所进。原石白或油青地,口部、身部有绿色斑,头角上部及臀部留有琥珀色沁。卧牛高6.6、长15.1、宽7.7厘米,是一件体量不大可置于掌上玩弄的肖尘类珍玩玉雕。牛作伏卧引首状,双目圆睁,口紧闭,鼻孔舒放似在呼气。通体光素,抛光细腻。尾、前后蹄向前伸,细毛刻画入微。头顶至口、右臀部有鲜明的琥珀色沁,下有土黄层,类似皮糙玉的艺术效果。成型上因材施艺,细琢精光,相得益彰,突出了雕王与玉质之美。王可赏,质可品,两全其美,确是清代乾隆工的真谛。此玉牛完成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距乾隆时期相去不远,想必乾降时代名下尚在,继续按照乾隆朝的要求碾琢玉什。此云玉卧牛就是嘉庆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它的碾琢原则及方法与和田玉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扬州玉工以治和田玉手法来碾琢云玉,已将云玉翡翠纳入玉器加工工艺的框架之内。这就是清人对待闯入玉坛的云玉翡翠的态度与方法,将云玉翡翠纳入传统的玉文化领域,既为古老玉文化开辟了新材料、新资源,又使翡翠与古老玉文化传统及工艺融合汇聚—体,决定了翡翠下一步继续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5,铜镀金累丝一镶绿丘如意
此如意原名“绿玉如意”,实非,应为翠玉。如意62厘米,上嵌翡翠瓦子三片,均用减地平凸镌刻图案。上瓦子长11.4、宽8.5、厚1厘米,龙纹图案;中瓦子长8.5、宽7.2、厚1厘米,亦为龙纹;下瓦子镌象纹。均以较粗阴线镌刻细部。此如意系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恭亲王进。此三瓦亦为白地绿斑点翠,碾工较粗犷,不够精,应为京师玉工所碾。
6、翠扁方 扁方长34。5、宽3.1、厚0.6厘米,重123克。原名“绿玉扁方”。翠白地,绿作丝絮状,布满白地。身细长,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两头饰梅花。地子未磨,不像苏、扬之作,应为滇工所琢磨。
7、翠玉烟壶(共五件,原藏热河行宫) 壶口径外径2、内径0.6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最厚处17厘米,重32克。白地,翠作丝絮状,飘浮于器内,质地尚佳。器扁,影响容量,大撇口,中有一孔,颈细肩宽,扁方卧心足。器表琢磨光润,逗人喜爱,可能是苏作制品。乾隆时期瓷烟壶中已有此种器型,疑其为乾隆时期苏扬官员进贡后又携存于热河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