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翠玉双兽耳活环盖瓶一对
通高23.0、口径5.4X 3.75、足径4.5X2.95厘米。两瓶翠质尚好,白地绿斑,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有不足。瓶身饰兽面,减地不平,胎厚,内膛狭窄,掏膛工不够,器口与盖口不严,盖纽有二活环。碾工不够精,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碾,与苏、扬之工是不能比拟的,碾琢工艺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翠玉雕人物小景子 高16.1、长24.7、宽10.5厘米。山子白地不甚明显,通身含深浅不等的绿色。原为一水子,下端切平作底,碾山水楼阁,二高士漫步其中。背面饰崇山峻岭、苍松野卉,中有二鹿,悠闲自在,互为顾盼。山有皴法,白地烧染琥珀争沁,仿造皮糙玉,古色古香,颇有文人画境之雅趣,应为苏扬所造。
4、云玉卧牛 原名翠卧牛,今按《贡档》更正,应为嘉庆二十三年扬州阿克章阿所进。原石白或油青地,口部、身部有绿色斑,头角上部及臀部留有琥珀色沁。卧牛高6.6、长15.1、宽7.7厘米,是一件体量不大可置于掌上玩弄的肖尘类珍玩玉雕。牛作伏卧引首状,双目圆睁,口紧闭,鼻孔舒放似在呼气。通体光素,抛光细腻。尾、前后蹄向前伸,细毛刻画入微。头顶至口、右臀部有鲜明的琥珀色沁,下有土黄层,类似皮糙玉的艺术效果。成型上因材施艺,细琢精光,相得益彰,突出了雕王与玉质之美。王可赏,质可品,两全其美,确是清代乾隆工的真谛。此玉牛完成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距乾隆时期相去不远,想必乾降时代名下尚在,继续按照乾隆朝的要求碾琢玉什。此云玉卧牛就是嘉庆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它的碾琢原则及方法与和田玉雕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扬州玉工以治和田玉手法来碾琢云玉,已将云玉翡翠纳入玉器加工工艺的框架之内。这就是清人对待闯入玉坛的云玉翡翠的态度与方法,将云玉翡翠纳入传统的玉文化领域,既为古老玉文化开辟了新材料、新资源,又使翡翠与古老玉文化传统及工艺融合汇聚—体,决定了翡翠下一步继续发展的轨迹与方向。
5,铜镀金累丝一镶绿丘如意
此如意原名“绿玉如意”,实非,应为翠玉。如意62厘米,上嵌翡翠瓦子三片,均用减地平凸镌刻图案。上瓦子长11.4、宽8.5、厚1厘米,龙纹图案;中瓦子长8.5、宽7.2、厚1厘米,亦为龙纹;下瓦子镌象纹。均以较粗阴线镌刻细部。此如意系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恭亲王进。此三瓦亦为白地绿斑点翠,碾工较粗犷,不够精,应为京师玉工所碾。
6、翠扁方 扁方长34。5、宽3.1、厚0.6厘米,重123克。原名“绿玉扁方”。翠白地,绿作丝絮状,布满白地。身细长,一端似舌尖,另一端反卷,两头饰梅花。地子未磨,不像苏、扬之作,应为滇工所琢磨。
7、翠玉烟壶(共五件,原藏热河行宫) 壶口径外径2、内径0.6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最厚处17厘米,重32克。白地,翠作丝絮状,飘浮于器内,质地尚佳。器扁,影响容量,大撇口,中有一孔,颈细肩宽,扁方卧心足。器表琢磨光润,逗人喜爱,可能是苏作制品。乾隆时期瓷烟壶中已有此种器型,疑其为乾隆时期苏扬官员进贡后又携存于热河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