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孔洞填充物的成份与铜镜基体相差较大,其与铅锡焊料的成份也不相同。其成份控制虽不是十分严格,但其性皆柔,可知其并不是随意配制的。
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五“作透光镜”条曾谈到过砂眼、气泡类缺陷,其云:“余每见旧镜,虽无纤翳,而灯光照之,倒景在地,有若星点若水泡者,偶问之镜工,工曰:‘此镜病也,范铸初成,铜质不精,往往有砂眼钉,以紫铜磨治后,不见钉痕,惟镜光反映他处,钉痕必见’。”这里主要说到了三个问题:(1)古镜中“往往有砂眼”。(2)这种砂眼在通常使用过程中是难以发现的,唯在反射光中才能显示出来。(3)砂眼是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可用紫铜填平。郑氏所云与我们看到的情况基本相符。不同之处是:(1)今日看到的古镜表层多已氧化,即许在反射光中,那些气泡和砂眼也不易发现,只有铜镜破碎后才能暴露出来。(2)郑氏所云填充物是紫铜,上述古镜则各有区别。当然,紫铜也是一种软质金属。
日本《御镜仕用之控书》也谈到过砂眼类缺陷,其填补合金习谓之“白玉”、“铜赤玉”等名。
(二)发气残痕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气泡,一般气泡是金属析气造成的,多存在于金属表层之下,且呈圆形;“发气残痕”则是由于铸型析气所致,多停留于器件表面,往往无气泡的圆状,其状若皮肤烫伤、从实物考察情况看,古镜一般皆侧立浇铸,“发气残痕”便经常出现在铸件上部,有时见于鼻孔处。这种缺陷一般不作机械性修补,但也有一些例外。
我们考察过1枚山东临淄出土的汉内向连弧纹镜LL3,镜缘厚3.8毫米,肉厚1.7毫米,缘部的正、背两面均为绿锈覆盖;缘部正背两面的绿锈下均有一层红铜质补块,形状不十分规则。正面一侧的大于1.25×1.5厘米,背面一侧的稍小,厚度均约0.3-0.5毫米。正表面补块成份为:铜92.602%、锡5.466%、铅1.930%。因其表面皆已锈蚀,故对补块处的图纹难以细辨。陕西武功出土的汉未央镜Sh9等上也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很可能它们都是修补发气残痕的补块。
(三)组织疏松
这是因晶间收缩造成的;在金属液最后凝固的部位,晶轴间的微小区域往往因互相阻隔,使金属液互相得不到补缩而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孔。这无数小孔便构成了组织疏松。它存在于所有铜镜中,一般存在于表层之下,有时分布在镜的中心,有时在镜的外缘区,很难捕捉到它的分布规律。为避免和减少它对映照效果的不良影响,古人铸造过程中取采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关于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因其涉及面较广,恕不多言;对古镜进行大量观察后,自然会发现的。
(四)夹杂
铸件中的夹杂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炉料,二是炉壁,三是熔铸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氧化物。明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凡铸镜,炼铜最难。”其“难”处主要有三:一是排气难,二是脱氧难,三是排除夹杂难。一般铸件要把氢完全排尽、把氧完全脱去,把夹杂排除干净,那是十分困难的。夹杂或存在于金属体内,或裸露于镜体表面,多呈不规则的卷曲细小条块状。从实物考察可知,夹杂在古镜中是经常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