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焊接法。即通常说的软钎焊和硬钎焊。我国古代软钎焊至迟发明于春秋早期①,大约战国时代,又发明了硬钎焊;唐代之后,有关记载便逐渐增加起来。明《本草纲目》卷十一“金石.硇砂.气味”条引唐苏恭云:硇砂“柔金银,可为焊药”。明宋应星《天上开物》卷十“锤锻.治铜”条云:“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
使用金属焊接法的实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及一些民间收藏家手中都可看到,有的镜子背面可清楚地看到一条焊接过的破裂纹,并见有少许金属焊料残留在焊缝处。可以肯定,它是使用上述高温法或者低温法焊接的。
另外,还有一些古镜的破裂纹粘补得十分的精细,焊口异常光洁,不见丝毫焊料,两个残片对合得十分严密,不仅正面不见纤毫裂纹残迹,即使背面,也要好生分辨才能发现。我们推测,这种裂纹不应是高温法,而是低温法焊接的。因操作上的需要,高温焊接法的焊缝处往往残有部分焊料,其焊缝清晰可见;低温焊接法因在常温下进行,焊料可以用得较少;如若使用银汞齐,其焊接强度是较高的。当然,有机质粘合也在低温下进行,但有机质很容易氧化和分解,决不能历经千百年依然如此牢固严密。
(2)浇铸固连法。操作要点是:先在铜镜正面开凿两道或多道浅槽,并使每一浅槽跨越断口,分布在两个破片上;之后再向浅槽内浇铸铜液,冷凝后两个镜片便可形成一种固定连接。与此同时,断口上也最好进行相应的焊接或粘接。类似的浇铸固连法在部分古代青铜器上也可看到。
据报导,广东韶关市郊晋太元二年(377)墓曾出土一枚破裂了的半圆方枚神兽镜,其正表面一侧见有三个腰鼓形凹槽,其内浇有铜液②。虽然原报导甚为简单,但基本情况还是十分清楚的。依此我们推测,它应当是对破裂镜面的一种浇铸固连措施。与此相类的固连方式还广泛地使用在古今木器业中。1986年发掘的包山楚墓中,其二号墓便发现过使用铜质蚂蝗钉固连棺板的做法③。
(3)有机质粘合法。
湖北鄂州市出土过一枚半圆方枚神兽镜,试样编号E30,断代三国。一个断口上残留有一层极薄的褐黑色物质,不像是金属焊料;在镜子正面的断口处见有少许特殊表层脱落;在特殊表层之下,在金属镜体上暴露出了一层白绒绒的纤维状物,此物极薄,纤维极细,且紧密地与金属镜体粘合在一起。断口上的褐黑色物质因数量太少,难以刮下,未作科学分析,故对其化学成份和物质结构形态都难真切了解;我们推测,它很可能是一种天然的有机粘合剂,自然,它的粘合能力是不太强的,且很快就会变质。表面上白绒绒的纤维状物曾请轻工部造纸研究所作过鉴定,原定为稻草纤维,作者之一的何堂坤也曾接受过这一观点;但纸史界另一些学者认为是麻纤维,因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的稻草纤维纸应当是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到底是稻草纤维还是麻纤维,今暂存疑。但不管怎样,它是一种高级白色纤维纸是肯定了的。镜面断口附近粘贴纸片,一可强固两片残镜的接合,二也为外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