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下一主题:古镜常见的缺损及修补
二、清理加工性残痕
铜镜脱模后,先要清理掉浇口和冒口,之后再经刮削、研磨等机械加工,使之致“平”致光。刮削应属于粗加工范围,研磨则属细加工。唐张桑《千秋镜赋》云:“夫考工垂典,匠人有作,或铸或熔,是磨是削。”清郑复光《镜镜詅痴》卷一说:铜镜“铸成后必须刮磨”。便都说到了这两个工艺程序。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刮削研磨过程中都会在镜面上留下各种各样的道痕;这道痕虽然不是铜镜本身的缺陷,也无需使用上述诸种软质合金填充,但必须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否则是会影响到映照效果的。这一点下面再谈。
我们在考察战国西汉镜实物时,经常看到部分镜的背面存在一些切削加工道纹。如鄂州出土的西汉卷叶纹镜E1,低卷缘,缘高0.65厘米,肉厚0.2厘米,正背两面乌黑发亮。缘区,以及低卷缘上,都分布着麻麻密密、清晰均称的加工道纹,它们大体处在一个同心圆上。湖南出土的西汉四乳镜C3的背部也有类似现象。这种十分均称的道纹的产生原因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金属切削加工时留下的,二也不排除泥范加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