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北域风情话“春水”
下一主题:人为受沁 幻化美玉
犀角染色技术
在早期的文献中未见到过有关犀角染色的记载,到明代时,才从文人笔记中得到一些传说。据说,著名的牙角雕刻家尤侃在少年时,就已学会了雕刻犀角的技术,同时他又探索着染色的技巧。有一次,他的父亲从亲戚家借来了一件雕刻十分精美的犀角杯,于是,尤侃便仿造这件犀角杯的纹饰和款识认真地刻制起来。刻好之后与原件相比,美中不足的是颜色差异很大,新杯色淡。尤侃采来了一些凤仙花(又名指甲草),捣烂后像染指甲一样敷在犀角杯上,使花汁的颜色透过犀角表层深入到很浅的犀角角质层下,变成微红的颜色。犀角杯经过红色凤仙花汁液的浸染,与原来的棕褐色混成一体,成为褐红色。尤侃将染好的犀角杯与原犀角杯一同持去给他的亲戚看,他的亲戚也分辨不出哪件是原作,哪件是后刻。从此,尤侃的雕刻技术和染色技巧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人们就不再称呼他的名字,而叫他“尤犀杯”。他终因手艺高超和技术精湛,在康熙时被征入内苑(即皇宫造办处),专为皇帝服务。从以上这个例子来看,尤侃探索犀角的染色技术,并不是凭空想像。犀角色泽深沉,褐中微泛红色,表面有一层光亮,似包有一层亮浆,有的犀角透过虫蚀的洞孔观之,发现内层黄淡,有明显的色层。这并非是后者仿造,而是为使犀角色泽形成古香之状,在刻制后染上色泽,又经长时间的把玩,使色泽层加厚,更为深沉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