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背面的工艺
发布时间 2022-11-23 浏览 12456 次
汉后期和三国时期达到高峰。如龙虎镜,边厚,钮近半球形,环饰动物纹饰,是这个时期典型的浅浮雕作品。

  第二种方法是从铜镜正面闪闪发光的圆盘,来联想日、月以及苍穹。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那么,适当地装饰铜镜背面,即可象征宇宙。进一步思索把镜子和其它东西相联系,而这些东西本身都和宇宙有关系,例如:占卜板,日晷以及著名的古代游戏博弈的棋盘。1世纪的铜镜很好地展现出这些特征。瑞典汉学家Bernhard Karlgren称这种铜镜为TVL镜,事实上设计独特的TVL图案来源于博弈游戏的棋盘。北京的学者建议这种铜镜应该命名为伯矩镜或棋盘镜。铜镜背面四神、十二生肖的出现,更进一步强调宇宙装饰的特征。

  这种方法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占主要地位,到了4至5世纪似乎人们对其失去了兴趣,铜镜的生产也衰退了。随着隋代铜镜制作业的复苏,铜镜的制作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开始使用失蜡法而不是传统的陶范法,另一方面装饰思想上的变化也很明显。在隋代复兴之初,铜镜风格仍然模仿汉镜,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宇宙题材汉镜式样依然继续。6世纪的十二生肖镜是这一转变期极为难得的例子,它不但体现了过去描写四神、十二生肖宇宙风格的痕迹,而且装饰手法变得更加注重装饰性和写实。随后在隋代晚期到唐代初期受西方的影响,纹饰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纹饰从神秘化转变为富丽堂皇。比如早期龙虎镜拘泥程式化的动物纹饰图案,后来则是生动、复杂、写实主义装饰风格的海兽葡萄图案。龙纹也存在风格的变化,龙纹继续作为唐代铜镜的流行纹饰,但它变得充满了活力,并且更加华丽。龙不再是东方的守护神,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力和威严,象征皇权。展览中有一件很稀少的盘龙海兽葡萄镜,铜镜背面密布着紧紧盘踞的龙和通常像狮子一样的神兽。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铭文装饰,通常是用诗句作为铜镜背面装饰的一部分,这种装饰使得镜子正面和背面的关系更加清楚。实际上,铭文的使用提早了铜镜正面和背面相互统一的时期。最早的铭文只是表达吉祥的愿望,不久以后就出现了大量下面这类形式的铭文,例如“富贵无极”、“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这时铭文的含义有了很明显的转变,不仅指太阳明亮,也指镜子明亮。汉和三国时期铭文逐渐多了起来,使用各种刻板、类似的短语,常指合金成分的纯度,并且大多是赞美铜镜的质量。此外铭文也有其他含义,如TVL镜外区的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描绘的是仙人、仙境,又一次说明了铜镜背面的纹饰是作为宇宙的隐喻。

  隋代铭文的使用继承汉代遗风,但是也像这一时期其它装饰一样,风格与汉代有很大的不同。隋代和唐代早期的工匠尝试用诗的形式,更多是采用抒情诗,取代了汉镜周围刻板的短语。7世纪初期的铜镜装饰的是嬉戏的狮子、熊。诗文描绘和赞美的也是镜子本身,却是和汉镜诗文表达的意境不同。如该镜铭文中的“照日花开,临池似月”,成功地将镜子比喻成月亮、花朵、太阳。铭文在盛唐和晚唐时期变得似乎不太流行,如十二生肖镜上只有少量的铭文。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对动物的写实描绘是从隋或更早些时候开始的。这面十二生肖镜上写着“朗质澄真”,这和汉代对铜镜的材质感兴趣的风格相同,说明此镜是模仿汉镜的风格。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改变铜镜的形状来增加对镜子正面的兴趣。严格的说这不是像上面讲过的方法那样,把铜镜正面背面统一起来,而是只通过铜镜的正面使镜子令人更感兴趣。圆形象征着日月,是铜镜历史中最流行的式样,当然不是唯一的式样。圆形象征天方形代表地,方形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铜镜的设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从铜镜背面呈现出的各种类型的方形格或圆形格的组合图案就可以体会到。展览中的铜镜展示了方形的这种用法。方形偶尔也会打破圆镜的限制,作为独立形状出现,与圆形镜争奇斗艳、相映成趣。展览中有个方形素面唐镜的例子。

  唐代在铜镜式样的种类更加丰富。在其它金属制造业,特别是金银工业的推动下(金银工业受西亚的影响),工匠制作了如盛开的花朵般的菱花形镜、葵花形镜。展品中珍贵的金银平脱花卉纹葵花形镜,成功地将花卉纹饰装饰到铜镜背面。另一件山林奔鹿纹镜,装饰技法不拘一格,新颖奇特,也属于这一类型。此镜从正面看是圆形的,但是由于背面浮雕的装饰一直延伸到镜子边缘,给人以不同常规的山峦轮廓的印象。

  虽然在以后的朝代中继续生产优质铜镜,例如金代双鱼镜,镜缘上有官方题记,但通常认为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时代随着唐朝的结束而结束,唐朝工匠已经吸收了一千五百多年使铜镜正反面协调统一的经验,并且发展到了顶峰。此后中国各个时期的铜镜受到不同的审美观点影响,但是铜镜的制作再也未能回到它的黄金时代。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