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感受集邮———集邮家马佑璋印象
发布时间 2023-02-05 浏览 12215 次
邮集、请一位中学老师为邮集书写楷体说明文字、邮集制作完成后雇车运抵上海博物馆等经历,马佑璋都亲历目睹。其间,只要是马佑璋力所能及的事,父亲都会遣他去办。从这个经历中,他看到了集邮的社会价值,也受到一次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年,协助父亲接待中外来宾,一直是老马的“职责”。日本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 1957年首次来访时,意欲让售随身携带的佳能相机,马佑璋陪他到上海海关联系报税,后因税金过高而作罢;大约 1984年,水原携夫人来上海时到马家拜访,留下了一张国内邮人难得一见的合影照片。

三 1986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江苏省推举马佑璋参加。其时,马任全作为第一届全国集邮联副会长,是“二大”的当然代表。父子二人同为代表,在会上传为佳话。“二大”期间, 78岁的马任全先生与张包子俊先生同居一室。会议间隙,马佑璋都在二老房间陪侍,接待来访的各地代表。其间,我国第一位专业邮票设计家孙传哲来访,谈及他将因“年龄过限”,不再被安排担任理事。孙老自诉身体尚好,还在坚持从事邮品创作,言谈中对理事一职颇有眷恋。二老对孙老的心情十分理解,但又不知如何满足他的心愿。对此,马佑璋提议,与父亲在上海小组讨论时可建议保留孙传哲理事一职,征得小组成员同意后再提交华东区大组复议通过,然后向大会主席团报告。二老当场表示赞许。于是在次日的会议中,按上述程序一一过关,孙老如愿以偿。会后,孙老兴奋之余,向老马提供了自己的传记材料。老马在 1987年第二期《江苏集邮》上发表了《耕耘邮田硕果累累》一文,这是集邮界较早介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事迹的文章。

四马佑璋秉承父志,但并没有躺在父亲奉献中国集邮事业的“功劳簿”上,也从不把自己笼罩在父辈的光环中,而是情有独钟地设计和描绘着属于自己的集邮蓝图。这些年来,他既潜心汲取着前人的邮识营养,又在中国集邮的沃土上探索着自己该走的路。

长期以来,老马主要收藏各种中国邮品,兼集一些国外专题邮品。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他独辟蹊径,重点收集中国各时期的邮政用品,最后定格在民国时期的明信片上。经过多年收集和研究,编组出《中国明信片牗1914— 1932牘》邮政用品类邮集。尽管此题材范围内不存在特别贵重的邮品,但老马在收集和研究中发现,不仅有一些品种收集难度较大,而且在知识和研究方面也要求较高。经过对这部邮集的逐步充实和改进,该邮集在国际大展中两次获得镀金奖。国际集邮联邮政用品委员会主任哈金斯先生来华讲学时,就把这部邮集作为案例点评,给予了较高评价。

1988年,老马接受相应培训,并经考核通过后,首批被聘任为我国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指导和帮助全国各地邮友按照 FIP的规则编组邮集。 1995年,老马担任江苏省邮协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和邮展委员会主任。 1997年,他编组的邮集在莫斯科世界邮展上获得镀金奖,这是江苏省邮集首次在国际邮展中“沾金”。从此,江苏省先后有八部邮集在国际性邮展中获得镀金奖以上的奖项,并有十部邮集在全国邮展中获金奖或大金奖。

江苏省每一部获金奖邮集,几乎都曾得到老马的指点,有些邮集中珍罕邮品的收集,也得益于老马的帮助。老马胸襟开阔、真诚待人。对不同水平的邮集和不同层次的邮集作者一般都以鼓励为主,分类指导,受到了邮集作者的好评。

老马为人坦诚,对事直抒己见。当集邮受到邮市狂飙冲击时,为了维护集邮者的利益,他总是反对炒卖发行期内新邮的违规行为,告诫集邮者不要参与其中,以免受害。不论是接受记者的采访,还是在报刊上发表对邮市的评议文章,他都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还曾当面向国家邮政局主管邮票发行的有关同志提出,邮票只有在作为邮资预付凭证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允许新邮在发行期内投机炒作,后患无穷。他甚至还曾当面指责过某些集邮报刊的记者,痛斥他们宣传炒作发行期内新邮的行为有违职业道德。在各种集邮论坛上,老马都反复强调集邮知识贯穿集邮的全过程,集邮者的集邮兴趣应在于邮识的增加,而不是期望在经济上获得收益。这些见解深得邮友们的认同。

子承父业,终有所成。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缅怀,也为了年轻邮迷重睹早巳售罄的《马氏国邮图鉴》,老马正在对父亲这部传世遗著进行补充修订,以期再版。付梓之日,当举杯祝贺。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