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题材,明与清虽然都有采用,但在图案内容上存在着差别。如麒麟作为一种瑞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明中叶时,麒麟一定为卧姿,即前后两腿均跪卧在地;而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为坐姿,前腿不再跪而是伸直,但后腿仍与明中期相同;进入清代康熙以后,麒麟前后腿都站起来了,虎视眈眈。此外家具上的博古图案,在清代流行过两次,一次在康熙时期,一次是在同治、光绪时期,两次同为博古,前者提倡优雅清闲,后者推崇金石学问。同为博古,内涵有异。740)this.width=740" align=right border=undefined>
龙,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中国古代的四灵之一。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现今遗留下来的古代器物上,经常能看到以龙纹做装饰的题材。龙纹在明、清两代家具上的应用亦相当广泛。从明、清两代各时期的龙纹对比来看,明代龙纹大多雄劲有力,细脖,头略小,龙发多从两角间前耸,呈怒发冲冠状,张口,龙眉向上,龙爪的五指呈轮状。明代末期,龙身姿态无大变化,而龙发已变为三绺。进入清代,龙发已不再上耸,而是披头散发,龙身也渐渐粗起来。到清代乾隆时期,龙眉朝下,龙尾加长,龙的额头上呈现出一种圆形鼓包样凸起,有的专家称其为七朵梅花包,龙爪出现四指并拢的形状。再晚的龙纹,姿态呆板,龙鼻也大起来,俗称肿鼻子龙。
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家具上同时采用几种工艺手法,如雕刻加镶嵌,彩绘加贴金、包铜或珐琅等,材料的运用也趋多样,常见的有家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处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几、嵌玉璧插屏、掐丝珐琅宝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家具装饰技法。然而偏执的追求、过度的粉饰却往往导致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