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剖析翡翠市场的“四大杀手”
发布时间 2011-03-02 浏览 50382 次
经漂白充填,这与常见的处理翡翠不同,如果一时大意,用分光镜观察未看到650nm的吸收带,未发现绿色部分的“猫腻”,只看到地子处的

  A货特征,就算用红外光谱检测也没发现问题,势必造成严重错误。

  在云南等地的珠宝厂商和民间中,除真正的翡翠外,也还无意或有意混入很多假“翡翠”,达十余种之多。虽然其中碧石、贵翠、绿色硅质岩也可作为“玉”,但其价值却低得很多,而绿的硅质板岩、含绿色斑点的花岗岩和人工作假的“翡翠”等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确实也有一些最早被弃之不用的玉石,重新推向市场。对此专家有一种说法是:随着资源的大量开采而短缺时,不但没有颜色的玉石,而且不同的颜色,不同成分乃至不同宝石学特性的玉石,都被矿山老板和商家开发并推上市场。结果反过头来向宝玉石学理论叫板,让专家在学问上认可,有的还没有认可就发了横财。可见我国翡翠的界定和科研工作落后于翡翠市场开发。因此,加强翡翠科研检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而科研界定又与加强翡翠的市场监督管理是紧密相关的。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