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馆的祝鸿范先生认为“粉状锈”主要为“活性”的氯铜矿和较稳定的副氯铜矿组成。90年在意大利学习期间, 我曾就这个问题用中外样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通过显微分析、化学湿法分析和用现代科学仪器的综合分析表明, 很多锈蚀形貌相近, 外观看似乎都满足“粉状锈”的定义, 但成分常常截然不同, 或完全不同的组合, 这和文物各自不同的埋藏环境有关。经分析这里有氯铜矿、副氯铜矿, 有氧化铅、二氧化锡, 还有碱式碳酸铜、碳酸铅、氯化锡等等, 取样范围、厚度也会大大影响你的分析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以上不同的专家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未经过科学分析结果界定,就说器物有了“粉状锈”,器物就需要处理是不科学的。那么,器物需要处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到目前为止,至少是通过检验在器物上发现氯化物的存在。
在金属类器物的腐蚀产物中,我们常常把锈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器物无害的腐蚀产物;另一类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害锈”。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无害锈往往是本身相当稳定,不参与或促进任何进一步的腐蚀过程的锈蚀。有些锈蚀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