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流畅飘逸的半印半绘年
下一主题:硬质釉陶—瓷器的源头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艺达到顶峰。康熙朝的青花、五彩、素三彩,雍正、乾隆朝的粉彩、珐琅彩、古铜彩等,都堪称一代之奇。
清朝晚期(1862—1908)为适应民间婚嫁的需要,瓷都景德镇烧造了成双成对的瓷瓶、瓷罐,即俗称“大路瓷”的晚清瓷。品种为将军罐、花觚、双耳瓶,并分青花、粉彩、五彩。图案有人物、花卉、山石等,大多赋予美好祝愿,有富贵白头(牡丹与白头翁)、锦上添花(锦地绘牡丹)、岁岁平字(开片碎瓷)、富禄寿(蝙蝠、桃与佛手)、万发富贵、大吉大利、金玉满堂等,画法潇洒、随意,不拘一格,极为丰富。
这批俗称“大路瓷”的晚清瓷历经数百年烧制,传世本应极多,但一是年久难以保存,二是战乱损失,加上自然磨损,后世见到的完整品愈来愈少。尤其是十年动乱中,全国大规模破“四旧”,使大批的文物遭到彻底破坏,虎口余生的尤其是精品更是少而又少了。官窑或精品瓷虽好,但量少价高不宜摆设把玩。晚清瓷虽不很精致,但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贴近生活,看着亲切,风味不同,尤其中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