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
下一主题:良渚文化玉冠状饰
良渚文化玉器至今发现数量已达数千,品种亦已有60余种,这些玉器大致可划分为礼仪与装饰用玉两大类。但是由于良渚文化正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礼制的触角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此影响,良渚古玉中纯粹的装饰用玉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玉佩件都同时具有礼仪和美饰功能,而以表达属于意识的礼制内容为主,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力求完美,两者相辅相成,使良渚文化玉饰件成为史前人类在迈向文明的瞬间所遗留的一项奇观。
这件玉项饰1987年出土于余杭市安溪镇下溪湾村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因其出土位于死者颈部,故知为人体的项饰。该件项饰由32节玉管串联而成,每节玉管两面对钻纵向贯通的小圆孔,便于穿绳系带,各管的长短及孔的直径略有差异,大至高约3.5厘米,射径1.3厘米、孔径0.6厘米,现收藏于余杭市文管会。项饰的每节玉管玉质相同,都是白玉,略带浅黄黄斑;玉管皆为圆柱体,以中间的一圈凹槽匀分为两节,每节施刻相背的两组兽面纹,兽面以重圈为眼,外饰椭圆形眼睑,以一条凸横档为鼻,并以卷云纹勾勒出鼻翼。所以兽面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