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多有阴刻平行线、云气纹、短斜线纹、网纹等,通体构图线条流畅。汉代还流行一类兽首形玉带钩,体作曲棒形琵琶状,多素面无纹,或钩体上部斜磨几道凸棱,钩首刻几条粗阴线,刀法极简。螭纹带钩也较多见,蟠螭纹刻磨成浅浮雕状,螭头短宽,足有两尖爪,这种新器形、纹饰是汉代以前未曾见过的。两汉之际,带钩钮继续渐离钩尾向钩体中部移动,至东汉时期钩钮几乎都在钮体中部位置或附近。玉带钩的长度及体型大小,西汉中晚期有向小型化发展趋势,长度超过10厘米的带钩不多,东汉时发生了变化,既有长度不足2厘米的小型钩,也有长度大于20厘米的大带钩,10~15厘米的玉带钩较西汉时大量增加。目前发现最长的一件玉带钩出土于河北定县中山王墓,长21.8厘米,体方形,钩首为龙头状,钩尾虎头形,钮位于体中部,腹面阴刻卷云纹,做工精致,纹饰规整,通体光滑细腻,为东汉玉带钩中的经典之作。
元代时期的玉带钩
东汉以降,玉